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面向AI爆发带来的极大算力需求,对RISC-V的需求也将快速增加。”在5月18日举行的“2024年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CPU架构对芯片设计全产业链都具有重要影响,入选《MIT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的RISC-V,因其模块化、可定制化、灵活开源等特点,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24年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现场。摄影/《信息网络安全》编辑部 潘海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唐忠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致力于推动信息与网络安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期待专家学者在密码芯片安全领域带来更多的学术启发,进一步促进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
《信息网络安全》主编关非表示,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抗量子密码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手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与关注。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乌力吉分享了团队提出的一种基于脉动阵列结构的侧信道防御策略,可以有效隐藏脉动阵列中的权重信息。同时,该团队还正在研发AI与PQC芯片侧信道安全性智能分析设备,可高效评估侧信道安全性,助力我国集成电路硬件安全领域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刘冬生从后量子密码算法比较、技术挑战及硬件实现架构等方面,总结了当前后量子密码芯片设计现状。未来,该团队将瞄准后量子密码标准关键发展阶段所出现的挑战,继续深入研究后量子密码的处理器架构、核心算子高效率硬件实现、侧信道攻击防御体系等关键技术。
会上开展了“密码芯片安全”研讨环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王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网络安全学院教授杜彦辉、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肖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程池、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讲师鲁赵骏分别从加密算法与芯片设计协同,密码芯片硬件木马检测,算法、器件、系统全产业链互动,加密芯片算法发展,密码芯片人才培养等角度,介绍了对密码芯片安全的相关研究与思考。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张士庚分享了面向物联网应用的边缘智能及安全相关研究,并介绍了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端云协同高效推理技术的探索,并讨论了面向物联网环境的高效对抗样本检测技术。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王鹃作题为“基于机密计算的深度学习模型隐私保护”的报告,她认为,针对模型隐私泄露风险还需要寻找量化度量方法,避免进入攻防竞赛的循环。
北京市安全学科带头人洪晟提到,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将出现平台安全地位凸显、安全防护智能化不断发展、大数据安全防护成为热点、安全监测与威胁处置要求越发迫切、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机制呼声日高五大趋势,需紧密结合发展趋势完善防护措施和防护管理。
针对NTRU算法,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刘珍分享了一种改进的密钥不匹配攻击。围绕工业互联网安全实训发展,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专家杨磊作了分享。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达刚分享了在人与数据库管理的非合作博弈方面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举办,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杂志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承办,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