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强国·百人谈】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日益深度融入交通、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已逐渐发展为支撑社会运行的重要时空信息基石。而其信号的稳定与安全,则直接关系到日常生产生活秩序乃至公共安全,相关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陆明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导航作为时空信息服务的核心,其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类干扰与威胁中。
第一类是非人为的无意干扰,“现实生活中,高压线缆运行、大功率设备点火启动等,都会产生无线电干扰。”陆明泉介绍说,与卫星导航系统工作在同一频段的其他基础设施,也可能无意间造成影响,例如机场的大功率导航台就可能带来干扰。
第二类是人为恶意干扰,这类情况在国内外均有发生。“国外战乱地区相关报道较多,国内也常因干扰设施滥用,导致民航机场卫星导航受影响,出现飞机复飞等情况。”陆明泉说。
更危险的是第三类恶意欺骗行为。“欺骗最严重时能劫持终端,比如本应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无人机,可能被精准欺骗至其他地方。”陆明泉说,一般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财物损失,但若未来大量无人机投入使用,这种劫持可能让无人机变成武器,危害较大。
此外,陆明泉还提到,当前国内对时空信息安全的重视仍显不足。“由于大规模灾难性事故尚未发生,相关重视多停留在表面,仅能应付管理规定,并未从技术、产品到应用的全链条真正落实。”他表示,随着时空信息服务的广泛应用,这一领域的安全将成为未来至关重要的议题,亟待各方形成全链条重视与防护。
策划:李政葳 制作:孔繁鑫 包装:曾震宇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