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16日报道,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日常生活,并推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尽管人工智能和科技大公司报告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大多数用户仍在努力适应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这样的工具。
随着利润飙升,人工智能正进一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推动其成功的人们往往浑然不觉。其能力已不再局限于识别你的外貌或你输入的内容,而是延伸到了更私密的领域。如今,它正学着解读你的情绪。在社交媒体、零售、医疗等多个行业,人工智能系统正利用生理、行为和语言信号来推断人类的情绪。
近期发表在荷兰《决策支持系统》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指出,心率、皮肤电导反应和脑电活动等生理信号对情绪识别模型来说是最可靠的输入数据之一。
面部表情、声音等多种信号相结合,使得人工智能能充当情绪观察者,即便是你自己都未察觉的细微生理变化,它也能从中做出推断。
与此同时,商业人工智能已能检测你在网上的烦躁情绪。热力图和会话回放工具会记录用户的点击、滚动或放弃网页等行为,之后通过机器学习标记出用户的烦躁或满意等情绪反应。
据《国会山》报道,在公共场所,元宇宙平台公司的实验性智能眼镜等设备或能对路人进行实时面部分析,将每条人行道变成潜在的监控实验室。
不过,学者们强调,人工智能目前仍缺乏真正的情绪理解能力。正如欧洲的ESCP商学院所指出的,现有系统虽能通过模式识别来模拟共情,但无法体会真实的情感联结。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情感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加速,且正在悄然改变企业、设备和政府解读你内心世界的方式。以下是已经发生的5种令人不安的方式。
1.人工智能解读你身体隐藏的情绪信号
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的报告称,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无意识的生理信号,比如心率变异性、皮肤电导反应、脑电活动等,来识别情绪。即便面部表情保持中性,这些信号也能反映出你的兴奋或压力程度。由于这些信号难以通过意识控制,它们比语言或姿态更能作为可靠的情绪指纹。
2.机器将面部、声音和生物特征数据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准确性
根据美国公共医疗数据库和《科学日报》对多模态情绪识别研究的评论,通过整合面部动作、语调、脑电图和皮肤电导反应等不同类型的输入数据,可以显著提高情绪预测的准确性。这些“融合模型”让人工智能系统可追踪情绪状态间的细微变化,而不只是局限于开心或难过这样的笼统情绪分类。
3.你的点击、滚动和犹豫都在暴露你的情绪
如今,会话回放和热力图分析将行为数据输入情绪检测模型。正如数据科学家马尔古卜·阿拉姆所解释的,人工智能会通过追踪“愤怒点击”、光标停顿、快速退出等行为模式,来推断用户的烦躁、无聊或满意情绪。这些检测到的情绪会用于指导用户体验重新设计和市场营销,这意味着你的不满情绪在训练算法。
4.智能眼镜或很快在公共场所通过扫描面部来识别情绪
元宇宙平台公司的人工智能原型眼镜能捕捉和解读附近人的面部表情,实时识别其情绪状态。隐私维权人士警告称,这可能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创建情绪快照数据库,从而改变关于匿名和监控的规范。
5.人工智能通过语言和声音“侦听”你的情绪
据美国循证指导纪事网站报道,护理领域的人工共情研究显示,人工智能虽能识别文本和语音中的情绪语气或压力,但它缺乏真正的情感或道德理解。ESCP商学院的研究人员补充称,现有系统仅能模拟共情,依赖的是语言和声调信号,而非意识。(编译/刘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