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九月,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为破解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难题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路径。在人工智能重塑社会生态、网络风险无国界蔓延的当下,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彰显了中国推动全球协同治理的责任担当,更勾勒出全球携手助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美好蓝图。
数字素养教育是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的根本之策。保护不在于筑起高墙,而在于赋予孩子们辨别方向、规避风险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单纯依靠外部防护难以应对所有风险,培养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让他们从“被动保护者”转变为“主动守护者”,才是长久之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提出“让儿童站立人工智能教育正中央”,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发起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连续四年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等相关研究报告,为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印度尼西亚呼吁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辨别能力,让青少年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些探索揭示了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教会未成年人“怎么安全用网”,更要培养他们“如何智慧用网”。当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家庭引导与社会实践,当未成年人具备辨别虚假信息、应对网络欺凌、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数字世界中守住安全底线,实现健康成长。
技术向善是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的核心支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既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带来新机遇,也催生了新型风险。如何让技术从“风险源”转变为“守护者”,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推动《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未成年人安全应用指南》国家标准编制,从技术标准层面为AI应用划定安全边界;腾讯探索“一体两翼”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将儿童保护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全过程;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建设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借助大数据技术总结推广保护经验。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技术向善”的内涵:让技术创新与儿童保护需求同频共振。当技术发展将未成年人权益作为必要考量标准,数字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未成年人成长的沃土。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全球共治是破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难题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的无边界性,让网络欺凌、不良信息渗透、网络沉迷等风险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提出“在全球数字化时代,儿童保护与发展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包括开展多边合作、制定国际规则以及尊重和保护全球儿童权利,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协同治理。”
此次研讨会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让各国得以分享法律保障、内容监管、技术赋能等领域的经验。当不同国家的治理智慧在对话中碰撞融合,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在协作中形成合力,全球未成年人才能在更安全的数字空间中成长。(作者刘凯莉系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