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守护未来,从守护孩子开始。”随着互联网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未成年人“触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他们是天然的“数字原住民”,却也成为网络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面对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让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合理用网,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全社会所必须面临的共同课题。
2025年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政策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一年。在此背景下,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担任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守护官”的角色。这一角色的确立,其背后深远的意义,关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网络空间的清朗未来以及企业核心价值的重塑。同时,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施行、各部门相关规定和配套规定的集中出台等,未成年的成长历程中有了更坚实可靠的“后背”力量。
当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守护官”,关键是要明晰平台方责任。根据《未成年网络保护情况报告(2025)》发布内容,提出了对未成年人上网更为详细的未来保护路径。在法律层面,应继续细化平台保护义务,重要平台应设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守护官”。针对不同类型的平台,应分别明确平台在账号管理、身份识别、内容审核、内容推荐、沉迷防控等方面的责任清单,明确各项合规义务的执行标准与评价机制,避免“泛化义务”导致的治理空转。同时,推动建立平台履责情况的定期报告机制和社会评估制度,引导企业公开其算法原理、内容标准、保护措施的设置情况与执行效果,接受外部监督,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保护体系,切实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守护官”制度落地见效,真正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担任“守护官”是平台对社会责任的必然担当,是构筑未成年人“数字防线”的第一道关口。“守护官”角色的出现是2025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创新举措,有效推动平台保护义务制度化、具体化,促进互联网治理生态持续优化。平台不再是中立的技术提供者,更是海量内容的分发者和网络生态的塑造者。算法推荐、社交设计、内容审核等,平台的每一个微小决策,都可能像一只“蝴蝶”,对未成年用户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沉迷、不良信息、网络欺凌、非理性消费,这些“数字阴霾”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平台主动穿上“守护官”的盔甲,通过时间锁、内容过滤、消费管理等功能介入,是在利用技术优势弥补未成年人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的不足,这是在履行其无可推卸的社会与法律责任,是为亿万家庭分担忧虑的必要之举。
扮演好“守护官”角色,是推动技术向善、引领科技创新方向的关键实践。 技术是中立的,但技术的应用必须有温度。平台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如何将这些能力用于“守护”而非仅仅是“捕获”用户,是衡量一家企业格局的试金石。从人脸识别防沉迷,到AI模型过滤有害信息,再到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教育内容,“守护官”的角色迫使平台将研发资源投入到更具社会价值的领域,探索科技与人性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让算法拥有“善意”,让代码充满“温情”。
各大互联网平台担任“守护官”,其意义远超越产品功能本身。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正从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迈向负责任、有担当的“成熟期“。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投资,守护的不仅是未成年人的今天,更是网络空间的明天和平台自身的未来。这条路任重道远,唯有以最大的诚意、最硬的技术和最实的举措,才能真正配得上“守护官”这个沉甸甸的称号,共同为下一代撑起一片清朗的数字天空。(作者梁月系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