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5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会议)在京启幕,全球目光再度聚焦中国。这场云集中外代表的盛会,不仅是一次跨国界的经验交流,更清晰勾勒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正朝着可持续性、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迈进。
从“防沉迷”到“育素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理念越来越成熟,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
会上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5)》指出,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构建社会共治的网络保护体系,已成为国家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两大重点。有关网络素养的国家法律政策不断完善,网络素养课程体系日益健全,人工智能素养与数字技能教育同步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巩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持续增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朝着规范化、系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网络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生活工具,是未来数字公民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从宏观层面来看,网络素养是考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未成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育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时代打下牢固基础。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半径”不断延伸,特殊少年群体的需求得到关注,保护变得更有温度、更具广度。
会上发布的成果之一“@”芽计划,是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20余家成员单位发起并实施的一项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公益行动。该项行动从前期调研到落地实施,始终将未成年人放在主体地位,关注特殊少年群体需求,致力于让未成年人畅享网络发展成果。对特殊儿童而言,网络不仅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聋哑兄妹通过社交软件上的“文字语音互转”功能,与不识字的母亲实现远程沟通;视力障碍的孩子借助有声读物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偏远地区学生,利用在线课堂打开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高校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网络安全课堂,陪伴孩子掌握用网技能。这些场景印证着:网络保护不仅是防范风险,更是保障他们平等地享受数字红利,减小数字鸿沟,让保护惠及每一个孩子。这种针对不同群体匹配不同策略的精准保护,让网络保护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贴合胃口的“小碗菜”。
当“守护未成年人安全用网”从理念构想走进实践,我国已逐步搭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手段联动、常态化运行的治理格局,让每一份保护都看得见、落得实。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法律、教育、伦理等多个维度,仅靠单一部门、单一手段难以奏效。我国正以系统思维整合各方力量,网信、教育、公安、文旅等部门实现跨部门协同,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形成治理合力。“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持续多年开展、未成年人模式逐步升级、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嵌入各项规章制度,多种手段打出“组合拳”式防护。短视频、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未成年人高频使用场景开展持续巡查。社区开设网络安全课堂、学校将数字素养课程纳入必修、家庭网络保护意识广泛普及,协同育人新格局日益完善。开发系列反诈动画、推出《九部检察官对孩子们的提醒》、打造《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网上内容丰富多彩,正能量、主旋律的优质内容越来越多。保护行动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特定场景,而是融入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安全上网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当全球的目光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而汇聚,当不同语言的同行者因守护“数字童年”而携手,这场国际研讨会不仅为各国搭建起互鉴共享的交流平台,更是一次新的出发。我们期待构建起可持续的全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让数字世界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美好空间。(作者刘凯莉系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