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近期,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捷报频传。截至8月26日,已有10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升空,产业进入密集组网关键阶段。对于卫星互联网,你了解多少?它与6G有哪些关联?如何保障网络安全?未来应用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光明网推出“卫星互联网·三人谈”系列深度报道。
————————
“卫星互联网·三人谈”系列②
当前,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密集发射,而其本身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 王尚广:第一,之前对卫星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因为卫星数量较少,还没有进行大面积部署;第二,卫星互联网本身有一定的门槛,不像互联网一样“零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访问网络、任何人都可以攻击网络;第三,与卫星连接和通信时,还需要知道使用哪个工作频段。因此,虽然其安全措施较少,但是这些技术门槛使其“自带”安全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尚广
随着卫星互联网组网加速、应用拓展,在筑牢安全屏障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空间测绘专委会副主任、盛邦安全董事长 权小文:“通过边界来定义安全”,这是互联网的安全技术体系,但当我们套用于卫星互联网时,就会发现存在一个问题:用互联网的“边界”这一概念来定义卫星互联网的安全,是定义不了的。
另一方面,传统的卫星安全机制是靠加密,但是做卫星互联网的加密时会发现,也面临着一个挑战:面对toB、toC和一些特殊用户,在同一条链路做加密时,所需使用的密码技术不一样,密码机制也不一样。所以,用卫星的安全技术套用于卫星互联网也不行。
此外,在大规模巨量星座情况下,网络管理问题就出来了。一个是地址管理问题。第二,一颗低轨卫星在服务时可停留6分钟,也就是说,卫星服务时在不断地转换,有大规模的入网、退网情况,这个情况下怎么解决运控问题和测控问题,这也是传统卫星和互联网不存在的问题。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空间测绘专委会副主任、盛邦安全董事长权小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 王尚广:卫星安全问题很重要,因为每一个卫星节点,都代表着数额较大的资产,卫星如果出问题就会带来很大的损失。通过手机和其他的终端设备访问卫星,也会像访问互联网一样,存在突出的安全问题,其中牵涉到监听、攻防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未来卫星也会接触更多的重要数据,所以卫星上的内容安全也很重要。
由此可见,卫星互联网在边界定义、加密机制、运控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挑战独特且复杂。面对这些问题,各界已逐渐展开探索,从技术机制到防护措施,正在积极探寻应对之道。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空间测绘专委会副主任、盛邦安全董事长 权小文:我们认为,“密码定义用户、密码定义边界”,也就是说,要将以加密为核心的安全机制,从卫星侧延展到互联网侧。目前,我们针对大规模入网情况下的大规模加密机制,形成了测控方案,以及用户安全解决方案、数据传输方案,这是我们目前形成的,也是针对卫星互联网的探索的一个方法。
在卫星规模增大的情况下,怎么保证卫星的管理权限、管理职责、溯源责任划定等安全机制的问题?这对应着测控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我们形成了相应方案,保证一个管理员只带5把钥匙,就可以管理500颗卫星。而在传统模式下,要管500颗卫星,至少要有500把钥匙。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 王尚广:保障卫星互联网的安全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终端上的安全机制、健全认证、防护;第二,信关站、地面站的防护措施要跟得上;第三,对卫星本身的载荷、软件、操作系统其而言,要增加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等防护措施。
卫星互联网工作效果图。图源新华社
安全是卫星互联网产业稳健发展的基石。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安全防线不断完善,卫星互联网将更加安全地服务各行各业,助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撰文:孔繁鑫 摄制:曾震宇、刘昊、张晨昊、殷新宇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