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杭州互联网法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锻造互联网审判“数字司法先锋队”
盛夏,钱塘江畔,晨光映亮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全国模范法院”金匾,院内身影繁忙井然。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陈增宝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该院现有员额法官29名、干警70名,平均年龄38岁。针对年轻人思维活跃、积极探索、敢想敢拼的特性,该院通过构建“因材施教、激发动能”的培养体系,将这支年轻的队伍锻造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数字司法先锋队”。
完善新时代法院队伍管理
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
以内生动力为引擎,涵养想干事的担当。该院打造新时代机关党建新高地,借月度办案竞赛激发干事热情,凭专项人才政策汲取领军人才的榜样力量,让奋进氛围愈发浓厚。
以能力提升为基石,锤炼能干事的本领。从内部业务研讨、工作复盘到外出培训交流,多维度人才培养机制环环相扣,让队伍在思想淬炼与实践打磨中,实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同步精进,在复杂互联网案件审理中练就过硬本领。
以广阔舞台为背景,展现干成事的作为。该院不断延伸干事创业的舞台边界,积极推进国际司法文明交流互鉴,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展开对话,受邀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让“杭互智慧”与中国互联网司法方案走向世界。
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背后,活跃着一个个在数字正义赛道上接力奔跑的追梦人。
推动批量纠纷从源头化解
互联网纠纷案件具有“快”“专”“新”的特点,如何优化审判管理,持续提升互联网案件审判质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答案是一套“因案制宜、数智赋能”的智慧管理机制。
针对小额及简易程序案件,该院组建“攻坚小组”高效破局,对网络服务类案件实施“前端截流”机制,通过集约化审理、标准化流程,大幅提升了简单纠纷的化解效率。
面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这类“高频重复纠纷”,该院以典型案例导航维权路径。从同类案件中精选标杆案例作出示范性判决,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批量纠纷从源头化解。
对于疑难复杂的“新型法律难题”,该院配备“解码专家”精准破题。自主培训品牌“互联网法治大讲堂”成为“专家会诊室”,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研究所专家等多方智慧深度碰撞,为复杂案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互联网司法数智大脑”如同24小时运转的“智慧管家”,将立案、调解等23个关键节点纳入“全流程监控视野”,实时捕捉办案数据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信号”,系统立即预警,院庭长通过“一键督办”快速介入,“预警-督办-会商-解决”的闭环机制,让司法公正兼具速度与精度。
杭州互联网法院坚持繁案精办,打通典型案例挖掘、审理、转化全链节点,截至目前,共有73案获评全国法院典型案例,操纵“网络水军”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直播”水军流量造假案等13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类案化解保障数字经济发展
当数字浪潮裹挟着互联网纠纷奔涌而来,“虚拟共享法庭”正成为化解网络矛盾的数字灯塔,它不仅是线上纠纷的“诊疗中心”,更是整合多方力量的“互联网纠纷综合治理枢纽”。杭州互联网法院创新网上纠纷“多元共治”新模式,完善“分层递进”调解新机制,实现云端全流程流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无论是平台的每一笔交易争议,还是电商网红村里的每一次合作纠纷,都可以通过虚拟共享法庭这一‘最小支点’得到快速响应,打通数字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杭州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庭长陈蓦介绍。
“有人在网上持续发帖诋毁我的形象,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想维权却无法确定被告身份。”李女士的困扰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得到快速解决。针对虚拟身份查明难、平台协查时间长、衍生案件多等问题,该院依托“虚拟共享法庭”与平台建立“在线协查”通道,推动该类案件从“线下查、诉中查、单个查、分散查”向“线上查、诉前查、批量查、集约查”转变。
该院深化跨境贸易法庭建设,上线全国首个跨境贸易司法“一站式”解纷平台,为涉外诉讼中的地域、时差、语言等难题提供解决路径,相关实践入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跨境电商实践案例、2025年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同时充分发挥行业调解和示范性判决作用,审结“短视频算法推荐案”后,以判决推动两大头部平台全国范围内该类型纠纷一揽子化解。
八年砥砺奋进,八年阔步前行,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数字司法先锋队”将“e”往无前,向着高标准打造新时代互联网法院再出发,努力攀登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