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于7月26日在上海拉开帷幕,800平方米的华为展区始终人头攒动。被大会主办方列为“镇馆之宝”的昇腾384超节点,不仅是一款明星硬件产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AI产业从技术突破到行业落地的完整进化路径。
在全球AI算力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昇腾通过系统性创新与规模化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算力底座标准。
超节点技术
算力架构的范式革命
在WAIC的核心展区,昇腾384超节点的金属机身泛着冷光,内部却跳动着创新算力架构的脉冲。这款被行业热议数月的产品,其价值远不止性能参数的突破,更在于它突破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冯·诺依曼架构的桎梏。
传统计算架构中,CPU作为“中心枢纽”垄断资源调度权,内存、存储、AI芯片等外围设备形成“主从式”依赖关系。这种架构在AI大模型时代暴露出明显短板:当千亿参数模型需要高频跨设备通信时,CPU的调度延迟会导致算力资源闲置。昇腾超节点提出的“对等计算架构”彻底改变了这一逻辑——通过分布式资源调度协议,让CPU、AI芯片、内存等组件形成平等协作的“算力网络”,每个节点可根据任务需求动态获取资源,大幅提升调度效率。
总线技术的突破则解决了“内存孤岛”难题。传统集群中,不同设备的内存空间相互隔离,数据传输需经过多层协议转换,系统开销较大。昇腾研发的智能互联总线协议,实现了全域内存的统一编址与直接访问,就像为不同房间打通了“共享走廊”,数据无需“关卡检查”即可自由流动。
集群通信瓶颈的突破,让超节点具备了“规模效应”。随着AI模型参数不断扩大,集群内节点的协同效率成为性能关键。昇腾通过高速互联的总线技术,显著提升了节点间通信带宽,降低了时延,为大规模集群协作奠定了基础。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华为“系统工程创新理念”的深度实践。昇腾超节点的每个创新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等架构为资源调度提供逻辑基础,总线技术为数据流动扫清障碍,通信优化则让规模扩张成为可能。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思维,正是昇腾技术“根深”的核心密码。
昇腾深入千行百业
从技术参数到产业价值
走出技术展台,昇腾展区的另一面墙被密密麻麻的行业案例覆盖。从运营商的智能客服到超市的供应链优化,这些案例共同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当算力架构实现突破后,AI如何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水电煤”?
在运营商领域,昇腾正在帮助构建“智慧运营”的底层能力。
浙江移动从一线业务问答、业务查询和业务办理等实际业务流程出发,结合九天、DeepSeek-R1等大模型,以及昇腾算力,打造营销助手ChatCRM,实现业务知识一问即答,信息搜索一查就有,业务受理一提即办。ChatCRM助手目前已覆盖1.6万项知识,实现知识问答准确率超95%、查询耗时减少50%,并支持云电脑、集团彩云等重点业务办理时长从3分钟缩短至1分钟内。另外,实现一线营销获客时长从原来人工分析3小时缩短至对话式智能获取3分钟,营销成功率提升5个百分点。ChatCRM助手在浙江省已规模使用,业务自上线以来使用超64万人次。
面对业务发展的需求,上海电信基于昇腾自研魔方应用系统,通过在场景设计、应用开发和算法优化方面的努力,已基于昇腾完成Telechat和Qwen大模型的微调,大模型在客服场景的准确度从80%提升到了90%。当前,昇腾服务器的推理性能已超越业界同类产品,在不同并发数场景下,昇腾的单卡吞吐均优于业界。MindIE推理引擎启用PrefixCache后,单卡吞吐率提升20%~30%。目前基于昇腾的录音稽核微调版本已并入生产,吞吐能力提升80%,响应时间缩短30%,请求响应的超时率明显降低。
金融领域的实践则凸显了AI在风控与效率间的平衡艺术。2023年,交通银行联合华为昇腾及其他头部科技企业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并于2024年正式发布“1+1+N”AI建设框架,打造集能力平台、治理机制与多元应用于一体的智能化体系。技术架构层面,交行构建了企业级AI能力平台,基于昇腾建成千卡异构算力集群,实现自主创新、大EP高性能推理等能力,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目前,交行已落地大小模型融合应用超100个,覆盖零售普惠、客服营运、办公研发、风控授信等核心领域,累计提升人力效能超1000人。2024年,交行与华为合作开展AI联合训练营,30名青年骨干在100天内打磨出6个标杆应用,如审贷联动助手实现放款条件的半自动化校验和贷后管理的智能化跟踪。
零售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则更贴近大众生活。深圳天虹超市基于昇腾AI的能力,正在重塑“人货场”的连接方式。在“人”的维度,通过分析会员消费记录与实时逛店轨迹,系统可推送定制化优惠券;在“货”的环节,智能补货模型结合多种因素优化库存管理;在“场”的层面,AI摄像头可识别货架状态、人流密度等信息,指导理货员动态调整陈列。天虹超市IT总监表示,基于昇腾的AI系统为门店运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昇腾的“叶茂”图景:不是追求技术参数的极致,而是让每个创新都能在产业土壤中扎根结果。这种务实导向,正是昇腾区别于纯技术供应商的核心特质。
生态共建
AI产业“热带雨林”生机勃发
当昇腾展示完技术突破与行业案例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如何让这种创新能力从“华为独舞”变为“万企共舞”?
昇腾的生态布局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结构”。塔基是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从芯片到整机的全系列硬件产品、支持多类型计算的异构架构,以及开源的AI开发框架Mind-Spore。这一层的核心是“标准化”——通过统一接口与协议,让不同厂商的产品能无缝协作。目前,已有多家硬件厂商推出兼容昇腾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塔身是全流程AI工具链,覆盖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等环节。针对开发者常见的数据标注问题,昇腾提供的自动标注工具提升了效率;在模型训练阶段,其分布式训练框架支持大规模并行,缩短了大模型训练周期;部署环节的轻量化工具,则能让AI模型在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某金融科技公司算法工程师表示,昇腾工具链显著降低了模型开发的时间与人力成本。
塔尖则是行业解决方案与开发者社区。昇腾已联合众多伙伴开发出大量行业解决方案,涵盖制造、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其开发者社区注册用户规模可观,累计开源模型数量较多。这种“平台+工具+社区”的生态模式,让昇腾从“技术提供者”转变为“生态赋能者”。
昇腾问世6年的生态建设,正在显现“热带雨林”效应。就像雨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依存,昇腾生态中的硬件厂商、软件开发商、行业用户也形成了共生关系:硬件厂商为昇腾提供多样化设备,软件开发商基于平台开发工具,行业用户的需求又反哺技术迭代。这种生态活力,在WAIC现场得到印证——展区内不仅有华为的超节点,还有基于昇腾的合作伙伴产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AI产业链图谱。
站在WAIC的收官日回望,昇腾超节点的亮相不仅是一次产品发布,更是中国AI产业发展逻辑的集中展现。当全球AI竞争聚焦于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时,昇腾的实践给出了三个深刻启示:
第一,技术突破需要“系统思维”。单点创新难以形成竞争力,只有构建相互支撑的技术体系,才能在长跑中胜出。昇腾的对等计算架构、总线技术、通信优化三位一体,正是这种思维的典范。
第二,产业价值在于“落地能力”。AI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具。从浙江移动的运营优化到天虹超市的业态升级,昇腾用实践证明:能创造实际价值的AI才是有生命力的AI。
第三,生态建设贵在“长期主义”。6年时间,昇腾从技术探索到生态繁荣,印证了“慢即是快”的产业规律。只有持续投入基础能力建设,才能培育出抵御风险的产业生态。
随着WAIC的落幕,昇腾超节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这种算力革命渗透到更多行业,当更多伙伴加入生态共建,中国AI产业必将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落地”,在智能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而这,或许就是WAIC留给世界的最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