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字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与成长的各个环节,既为教育创新、认知拓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带来数据安全、内容风险等现实挑战。在技术革新与社会责任交织的当下,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为未成年人构建清朗、健康的数字成长空间,既是技术伦理的必答题,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作为行业自律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网络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网联”)联合多方力量,在标准制定、技术实践与协同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护航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未成年人领域尤为凸显。数据采集过度、算法推荐失焦、隐私保护薄弱等问题,可能侵蚀未成年人权益。破解这一难题,需在技术创新中嵌入安全基因,依托行业组织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数据分级分类保护机制,严格限定未成年人信息收集范围;推动算法透明化改造,避免“信息茧房”对认知发展的桎梏;研发智能内容过滤系统,实时拦截不良信息。中网联联合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试点“AI未成年人保护工具包”,通过优化内容过滤算法 、开发家长端风险预警系统,将试点经验提炼为国家标准中的要求。唯有将安全标准贯穿技术研发与应用全流程,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未成年人探索世界的“安全导航”。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数字权益构筑了基础防线,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规则细化与动态适配亟待加强。需加快制定专门性行业标准,明确人工智能产品在服务未成年人时的技术规范与伦理边界;建立算法备案审查制度,对教育、娱乐等场景下的推荐机制开展常态化评估;完善侵权追责体系,对违规收集数据、传播有害内容等行为形成法律震慑。中网联组织互联网企业、法律专家参与标准研讨,其《2022年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年度报告》中“AI适龄性设计”的调研数据,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法治刚性约束技术应用的“任性”,方能守护未成年人数字世界的蓝天净土。
保障未成年人用网安全与健康,绝非单一主体之责,而需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生态。2025年,中网联通过行业倡议与协作平台,特别是会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正义网、中国法院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腾讯等38家单位,继续开展“@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行动计划,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其2023年主办的“人工智能为儿童-网络安全相关标准制定”研讨会,邀请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企业相关负责人,聚焦未成年人隐私数据保护和网络内容安全,助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研发路径和技术规范。各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中嵌入的强制防护功能,亦源于中网联倡导的行业自律实践。唯有凝聚“技术+制度+人文”的多维合力,才能织密未成年人数字安全的防护网。
在全球视野下协同共治,为未成年人保护注入持久动力。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的跨国对话,到中外企业案例的经验互鉴,既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也在交流中汲取先进经验。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论坛”上,中网联发布《中国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实践报告》,重点介绍AI内容过滤、防沉迷系统等技术的本土化应用。此外,中网联与东盟国家网络安全组织合作,发起“数字丝绸之路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线上课程、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东南亚国家提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能力。国际社会正逐渐形成守护青少年数字福祉的共识,以开放包容的治理姿态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为未成年人构建起跨越国界的安全屏障。
人工智能与未成年人的相遇,应是科技向善的生动注脚。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人工智能与未成年人的关系早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塑造未来社会的重要变量。中网联将持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对话平台,引导企业将“技术向善”理念贯穿研发全流程。面对技术洪流,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以审慎之心筑牢防线,通过技术革新守牢安全底线、法治完善划定行为红线、社会共治延伸保护战线,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托举未成年人成长的有力臂膀,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扬帆远航、逐梦未来。(作者秦仪铭系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