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洞见·TMT】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金融、工业等关键领域的深度赋能,安全智能体已成为构筑数字时代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要素。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上,《安全智能体魔方:成熟度模型评价研究报告》(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构建了安全智能体的多维度成熟度评估框架,通过剖析高价值场景案例,前瞻性研判安全大模型及智能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推动AI应用向“可信可控”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智能化安全根基。
《报告》提到,目前成熟安全智能体通过融合大模型、多模态分析、自动化技术,已实现威胁检测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持续降低;并在多个关键领域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此外,安全智能体的技术成熟度、系统稳定性、生态适配性,已通过国家级攻防演练与大模型实践验证。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智能体产业已形成“基础设施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层架构体系,各层分工明确,且层与层之间协同发展态势显著;新型智能系统通过引入安全智能体,将安全专家的实战经验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安全运用的智能化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安全保障方案。
当前,各大厂正在陆续接入MCP(大模型上下文协议)。安恒信息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王欣坦言,在安全行业里,大模型技术在有些产业应用中比较简单,更多是类似聊天对话、客服机器人等。MCP出来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生态,会让原来大模型到智能体,再与软件世界的安全防御体系更好融合。
“现在很多客户开始部署大模型应用,尤其是DeepSeek出来之后。随着MCP出现,与原来物理软件世界连接将会更多,包括具身智能领域等。之后还会出来更多新的促进人工智能与原来产业、场景融合,带来各种各样新的场景应用,这时候可能出现新的安全问题。”王欣说。
大模型厂商与安全厂商如何互补?王欣认为,这是内防和外防的关系。大模型厂商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涉及模型、算法、语料治理过程等;安全厂商在外防角度进行防御。未来,它们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
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安全趋势,《报告》指出,要加速安全产业生态融合协同,实现软件交付范式的根本性变革;风险转化与应用场景适配,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技术不断创新演进,从被动防御到构建主动免疫系统等。(记者 李政葳 赵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