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特别关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
“没想到近一年AI技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今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逐渐从生成式AI走向AI智能体,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会场内,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一座难求;会场外,既能做复杂动作又能像人一样思考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讲解员已经能够与现场嘉宾进行互动讲解。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从“DeepSeek时刻”到具身智能未来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将“DeepSeek时刻”列为今年年会的热词,认为中国创新型科技公司深度求索研发的低成本、高效率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给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一场颠覆性变革,开源属性更是使其快速应用至各行各业。2024至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各类应用不断落地,成为推动全球大变局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影响力引发全球关注。
“人工智能正在从两年前大家比较关注的生成式AI走向AI智能体,从预训练走向推理,从信息智能走向物理智能、具身智能甚至生物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AI:如何做到应用与治理的平衡推进”分论坛上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他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DeepSeek用更少的资源以及开源模式创造了两年多以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系统性和规模性创新,代表着中国将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无人驾驶作为当前具身智能的最大应用,技术已相对成熟,将首先实现落地,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
“在技术变革层面,以前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如今正趋于融合,另一方面自然演化的规律与计算演化的结果也出现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指出,人工智能在行为尺度达到用户可接受甚至类人水平的基础上,计算机制上也进一步受到自然的人类学习机制与发育演化机制的启发,比如DeepSeek就通过使用部分而非整体生成网络做任务以降低算力,与人脑异曲同工。这或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特征。
面对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企业vivo在本届论坛上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布局机器人赛道,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让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实现“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表示,过去10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科技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转变,是中国科技企业蓄势待发的景象。中国制造与中国科技创新正接近新的爆发临界点,必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开启新的篇章。
实现AI应用与治理的平衡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进展激动人心,但针对安全和治理的讨论却似乎出现降温甚至停滞不前。本届论坛上,与会行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需要建立多元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全球性机构,从技术以及全球经济与政策双重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与治理。
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总裁雷纳特·别科图尔沃夫认为,人工智能可通过优化资源管理、改善医疗、普及教育及促进经济增长,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必须通过完善数据政策、伦理框架及包容性承诺来引导其发展。
“如果世界各国忽视对AI风险的防范和布局,就可能导致面对重大挑战时准备不足。”曾毅认为,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通过联合国带动不同的国际组织,解决人工智能不同侧面的问题。
“作为人类,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类的决策权不能留给机器。”英国励讯集团公共事务总裁、爱思唯尔董事长池永硕认为,人类使用人工智能需要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因此要确保大模型不会继承人类固有的偏见,人工智能的运行还必须是透明的,从而让使用者了解其得出结论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人类的监督。他认为,人工智能领域每个参与方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因此每个部门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治理机制,并最终汇聚合力,建立包容的全球治理机制。
以色列开放大学董事会成员阿尔特舒勒认为,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下,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战与忧虑,因此也会发展出符合各自国情的人工智能监管路径。人工智能治理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各国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方案与战略。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应用,推动创新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治理,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实现科技向善,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各国民众。
以开放包容跨越数字鸿沟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带来安全挑战的同时,还在原有数字鸿沟的基础上催生了新的“智能鸿沟”,包括城乡鸿沟、发展中国家鸿沟、老年鸿沟等,都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加强数字能力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只有增加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提升人才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才能跨越鸿沟,让不同国家、群体共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
伊朗总统府进步与发展中心主席阿哈扎德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需要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尽早把新兴技术引入中小学生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留住已有的宝贵人才。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指出,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与既有治理体系核心特征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自然弥合。若不加以干预,这种不平等状态只会愈演愈烈。各国应强化国际组织的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国际标准,促进技术和资源共享,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
本届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的蓬勃创新活力,表明中国是美国无差别挥舞制裁大棒的风险世界中重要的创业安全热土,将刺激相关领域的投资并带动经济增长。
在与会嘉宾看来,全球需要进一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这亟须开放包容的全球合作。中国努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开源技术,将发展经验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跨越数字鸿沟作出了贡献。然而,全球范围内仍存在技术封锁和“脱钩断链”等单边主义行径,这与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背道而驰。正如池永硕所言,我们面临的人工智能挑战是如此巨大,需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实现多方共赢。
(光明日报博鳌3月2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杨逸夫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