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安全e点通】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场景,为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万物互融的“足迹”也已遍布生产生活的多个场景。但与之相伴的网络安全风险隐患也层出不穷,例如助力恶意网络攻击、滋生网络侵权行为、带来大量信息安全风险等。在此背景下,围绕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也须跟上。
其中,常见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安全攻击有这些:
AI投毒攻击:攻击者在AI模型的训练数据中加入恶意数据,导致模型在特定条件下产生错误的分类或聚类,从而破坏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AI生成恶意软件:利用AI工具,攻击者可以快速发现目标系统中的漏洞,制作恶意软件,加速和扩大攻击规模。
AI数据隐私攻击:随着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黑客攻击的风险增加,攻击者可能利用AI模型窃取包含敏感信息的数据集。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能被用于欺诈活动,通过AI换脸、声纹变声等技术模拟人类的行为或生成虚假信息来实施网络犯罪。
那么,面对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安全攻击有哪些应对措施?对安全风险又有哪些界定?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在9月9日举办的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下称《框架》)正式对外发布。
《框架》提出了包容审慎、确保安全;风险导向、敏捷治理;技管结合、协同应对;开放合作、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原则。并尝试从内生(自身)安全和应用安全维度,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同时提出了多重治理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人工智能应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人工智能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加大人工智能安全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安全宣传教育、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交流合作等。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新型AI诈骗,我们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各种信息泄露,无论在互联网还是社交软件上,尽量避免过多暴露自己的信息,如姓名、电话、社交账号、照片、视频等。同时,要学会利用技术手段辅助识别AI合成的音视频内容,筑牢安全防线。
策划:李政葳 统筹:刘昊 整理/制作:雷渺鑫 赵鹏超 刘鑫坤
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网络安全e点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