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弘扬正气、刹住歪风,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注和帮扶
不久前,民政部发布一则关于防范“假慈善、真行骗”违法活动的提示。一些短视频主播假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之名,骗取广大网友的同情和善款,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近年来,慈善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社会慈善意识日益普及,网络捐赠、慈善众筹、慈善信托等创新方式不断出现,对慈善事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然而,一些网络主播用“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卖别人的惨,挣自己的钱”,严重背离了慈善本意。有的还通过“骗捐”“敛财”等行为获得不法收入,涉嫌诈骗犯罪。
爱心无价、慈善可贵。被曝光的假慈善、真行骗做法,不仅伤害了视频中出现的老人、孩子,也骗取了广大网友的善意和同情。对假借慈善之名牟利、违法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人和事,应坚决予以抵制。
维护公序良俗,需要法律的强力约束。我国现行的慈善法等相关法律,对不同程度的欺诈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措施。实践中,在让不法者受到惩罚的同时,还应曝光恶意行为,让意图效仿者望而却步。此外,不少假慈善行为集中出现在网络平台。对此,应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督促监管发布信息的网络平台,切实履行涉及慈善活动的审核责任,减少造谣、炒作、制造“悲情戏”等不良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很多虚假慈善行为之所以能够被识破,往往来自细心网友对蛛丝马迹的质疑,也得益于这些年不断提高的慈善事业社会公众参与度。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慈善信息公开,推动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帮助人们增强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奉献爱心或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鼓励社会公众投诉举报假借慈善之名牟利、违法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等行为。
弘扬正气、刹住歪风,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注和帮扶,让人们在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相处,慈善才能释放更多正能量。(敖 蓉)
(摘编自《经济日报》,原题为《遏制网络慈善骗捐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