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光明网、北京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天津市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于6月1日在线上举行。
对于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红从三个方面作了分享——描绘网络原住民“画像”,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课程教材体系,以及开展家校社共育的网络素养教育系列活动。
对于网络原住民,杨晓红提到,这个群体喜欢展示自己。通过少年宫课题团队连续八年关注全国3-14岁儿童的数字化成长轨迹,将儿童“触网行为”特点形象地归纳为三个阶段的角色:“小玩家”“小用户”和“小创客”。即5岁的“小玩家”,每天使用网络超30分钟的达31.6%,10岁的“小用户”有在网络上主动加网友行为的达30.8%,14岁的“小创客”每天上网时间超30分钟的达到60.8%。“他们拥有自己粉丝的达到33.3%,这个时代下的原住民在网络上的主动参与性可想而知。”杨晓红说。
面对家庭中的“手机争夺战”,调研发现,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杨晓红介绍,许多家长对当前儿童使用互联网做了什么缺乏了解,且因为使用手机导致亲子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甚至发生激烈对抗冲突,家长面对网络原住民使用网络,多采用简单粗暴禁止的方式,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同时,家长在家庭中没有给孩子做好适度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榜样。因此,当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作为第一代承担网络素养教育的群体,有必要了解儿童使用网络的现状及风险,由此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
在建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课程体系方面,杨晓红认为,课程教材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保障,儿童参与式的学习模式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上好网络素养课,教师是关键。杨晓红介绍,少年宫团队参与编写了我国首套进入地方课程的《网络素养》教材及系列读本,在广东省和全国青少年宫系统,面向教师连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专题研修,并开发教师继续教育在线网课,引导教师通过学习后在学校和青少年宫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此外,他们还编写了一系列面向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包,辅助开展亲子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活动。
在拓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形式方面,近年来少年宫团队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例如,连续五年开展“儿童互联网大会”系列活动,引导少儿童主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通过调研撰写提案,主动发声;联合教育机构一起推出网络素养教育人偶剧;开展“我们约定吧”亲子活动,在家长与孩子之前建立起家庭使用网络手机的相互约定;在关注乡村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的“e成长公益行动”中,一批来自城市的公益小讲师,经过培训后制作网络素养教育支教包,走进贵州、四川、广东等地的乡村学校作分享,通过同伴教育让城乡儿童在网络世界中携手成长。(孔繁鑫)